中国经济网 | 毅达资本:直面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在“难而正确的事”中扛起时代责任
2023-07-27

 编者按:


  科技成果转化,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2014年推出国内首只人才基金开始,毅达资本已经组建了包括人才系列基金、天使系列基金、成果系列基金等在内的多个系列专项基金,以跨越多个前沿科技细分领域的创新实践,全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来自“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名言,同他改进白炽灯的故事一样家喻户晓。然而实际上,研发一项创新技术并将其产业化的过程中,绝不仅仅依靠灵感与汗水。


  很少有人注意到,爱迪生在完成白炽灯改进后对供电系统的研究——这一项难度大、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高风险的创新项目,让他一时失去了投资者支持。最终帮助爱迪生研发成功的,是更早意识到电力将成为未来趋势的金融巨头摩根,这家企业不仅为爱迪生提供了实验空间,还为其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


  这或许不是资本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个故事,但是这样的模式穿越百年,在当今时代依然适用。从去年各地涌现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来看,创新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成新浪潮。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九年之前,更具前瞻视角的资本机构,已开始对这种模式的抢先实践,毅达资本便是其中之一。


  彼时刚刚由江苏高投集团内部混改成立的毅达资本,在江苏省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推出国内首只人才基金,旨在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至今,毅达资本已组建包括人才系列基金、天使系列基金、成果系列基金在内的多个系列专项基金,以跨越多个前沿科技细分领域的创新实践,将创投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故事娓娓道来。


  用产业思维投资“好苗子”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科技成果转化在国内并非近几年才兴起的概念,自1996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发布之后,“科技成果转化”一词开始被稳定而广泛地使用,相关工作也推进至今。


  在“十四五”规划的强调以及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的支持下,各类细分政策持续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带动科技属性浓厚的多个行业发展集体提速。这条通往科技强国的必经之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吸引了各方视线,当然也包括创投机构。


  在诸多投身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创投机构中,毅达资本的成绩可圈可点——组建了国内首只人才基金,创新打造了“人才投人才、人才助人才”闭环模式;管理了另外两组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基金——天使系列基金与成果系列基金,包括人才基金在内,这三个系列基金持续聚焦更具价值的中早期项目,为具有领先性、突破性关键技术的中小微企业“保驾护航”,为中国关键技术领域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以人才系列基金为例,从2014年成立,毅达资本迄今已经设立了五期人才基金,累计规模10亿元,共投资45个项目。投资对象绝大部分属于江苏省内的“双创计划”、“333科技企业家”等;投资方向包括电子信息、化工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土木交通、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截至2023年6月底,人才系列基金已推动12家公司成功上市;3家企业IPO过会待发行;11家企业已申报或者正在筹备申报IPO,4家企业被上市公司并购。该基金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政府运用社会化手段推进人才工作改革转型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相较于摩根对爱迪生的个人投资而言,基金投资不仅可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为更多企业带来更充沛的资金支持,还能够为企业带来相应的产业链资源,同时提供许多特色增值服务。这在毅达人才系列基金中也鲜明体现:人才基金的社会资金多来自于高层次人才企业家,人才基金促进了创业者与他们的深度交流。优秀企业家们过往创业的宝贵经验与深刻经历可以对被投企业在未来发展战略、管理等方面进行辅导。也因此,成长起来的被投企业后来又自愿成为后续人才基金的LP,从而形成“人才投人才、人才助人才”的闭环模式。


  能够取得这样的闭环,一方面在于毅达资本更早地把握住科技创新的未来趋势;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团队筛选项目时的“火眼金睛”。在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史云中看来,越是在早期,机构所面对的项目越是鱼龙混杂,其中关键,是选出“好苗子”。


  史云中介绍,投早期项目,考虑的不仅仅是其未来在资本市场的潜力,还需要细致入微关照到企业发展的所有层面。毅达团队通常从技术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延展性,企业对所研发技术的掌控力、可持续创新的能力,以及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可能、对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方面对项目价值进行判断。


  “不能抱着‘我是财务投资人,来行业里捞一票’的心态。我觉得重要的是通过投资组合的生态圈,打动企业家。”毅达资本高级合伙人薛轶表示,毅达资本用产业思维做财务投资,通过贯穿上下游企业的投资,对产业“脉搏”的深度洞悉,与企业家产生共鸣。


  此外,薛轶还强调,为企业提供所需服务,及时分享前沿情报、携手企业共同前进,也是获得企业家认可的重要因素。在2023年4月毅达资本组织的大健康产业出海CEO俱乐部上,薛轶便基于前瞻性的思考,分享了他对科技成果转化未来主要方向的判断——科技创新、成本领先、进口替代、出海竞争,为医疗大健康领域的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具有行业深度、国际视野的发展建议。


  “更早一步”出拳


  在群雄逐鹿中实现突围


  除了项目成长不确定性大这一大挑战,投资者们发现,这两年,投资科技成果转化方向的早期项目又出现了更大的难点——过去,各个投资机构有着各自的方向偏好与投资策略,随着近几年全面注册制的启动与国家对关键行业领域的聚焦,投资机构的“审美趋同”现象,已越来越明显。


  对于这一点,薛轶感受深刻,“我们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合成生物学赛道,当时看这个赛道的机构还不多。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一场合成生物学活动,发现一共才去了几十家企业,但投资机构竟然来了一千多人。”薛轶表示,“审美趋同”导致大量资本涌入特定赛道,机构“内卷”严重、竞争加剧。


  好在这场“内卷”并没有让所有投资机构深陷其中。向来坚持“更早一步”的毅达资本,凭借人才、成果、天使系列基金的运作成果,充分证明了自身差异化的竞争力。


  医疗健康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频繁涌现的领域,也是毅达资本重点布局的方向。基于多年产业投资与股权投资经验,薛轶认为,毅达资本能够在“机构同质化”中突围,关键在于“更早地预判趋势、更早地看准团队、更早地做出决策”。


  被投企业楚博生物便是典型的案例。


  2019年之后,国内抗体药物、疫苗等生物制品下游企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毅达资本在行业中较早预见到,未来几年该领域企业将进入快速爆发期,从而带动对上游企业的需求,结合医保控费、供应链安全等影响,国产的厂家将更有动力使用高性价比的国产产品,被外资垄断的纯化填料领域,已进入进口替代周期。


  基于对纯化填料领域发展前景的判断,毅达资本大健康团队开始挖掘该领域具备高成长性、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楚博生物因此走进了毅达资本的投资“视野”。


  初次接触时,楚博生物尚处于初创期,仅有11人的团队规模给毅达资本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薛轶回忆,尽管楚博生物团队规模还很小,但在充分尽调后,结合行业广阔前景,以及楚博生物较强的技术实力等方面,毅达团队仍看好其发展潜力,坚定地选择与楚博生物携手。在2020年初完成对楚博生物的首次投资后,毅达资本持续提供产业资源对接服务,协助其获得银行授信,并完成了新一轮后续融资。


  在毅达资本的精细赋能下,楚博生物实现快速发展,为毅达资本“更早地看准团队”带来回报。2021年,楚博生物营业收入达到了2019年的2.97倍,研发实力不断提升,产品管线也愈加丰富。


  在毅达资本看来,企业收入提高与价值增长只是阶段性的目标,与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与产业链共同进步,才能帮企业迎来“海阔天空”的发展格局。因此,在其他机构纷纷注意到楚博生物,并带动其价值高速增长时,毅达资本凭借对风险与机遇的高度敏感,更早地做出了决策,为楚博生物探寻出一条在产业链中拓宽发展空间的路径。


  2022年,在毅达资本助力下,一家国内领先的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提供商顺利完成对楚博生物的并购。值得一提的是,该企业是服务于生物医药上游的平台型企业,与楚博生物的结合,不仅实现了双方技术领域的互补,也实现了产品管线互补,为双方未来发展增添更多可能。


  “很多企业在我们培育过程当中,它的价值提升了很多。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把它‘嫁一个好人家’,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发展。”史云中认为,上市并不是评价企业发展的唯一标准,像楚博生物这样,通过并购,能在产业链中间关键的环节实现上下游的资源对接,为科技成果拓展了更多应用场景。


  从表面看,“更早一步”的理念让毅达资本有机会分享更多的成长红利;但从深层来看,唯有这样,毅达才有机会在更早期参与进初创企业的发展中,为企业提供科技理念的引导,企业战略规划与制度设计的建议,辅助企业建设研发体系、协助引进人才等等,使其产品与管理理念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真正实现投资人与企业家、毅达与企业之间的同频共振,从而实现企业最终的行稳致远。


  直面科技成果转化难点


  在“难而正确的事”中扛起时代责任


  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30%,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史云中直言,尽管当下“政产学研用”各个环节均在发力,我国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难点与痛点,影响着创投资本与科技项目的高效对接。


  首先是募资难。从市场数据来看,近几年天使基金的募资越来越艰难,天使投资的事件数量在过去5年里持续减少。


  其次是投资难。在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科研人员自主创业,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越来越突出。


  “我们在投科技成果项目的过程中,就经常碰到以下问题:比如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如何切割;团队从前东家离职出来创业做同类产品,涉及到竞业禁止、商业秘密时,如何对科技成果是否侵权做出公允的评判;再比如,创业失败了,清算退出过程中,如何对创业团队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和清算。”史云中介绍。


  在退出环节,相应的难点依然存在。随着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一方面极大地畅通了科技企业上市路径,但另一方面对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企业来说更具挑战性。


  此外,上文所提到的“审美”趋同、赛道拥挤,导致一些优质项目估值泡沫比较严重,风险加剧使投资“难上加难”。


  如何突破重重困境,把“难而正确的事”做得更有价值?


  答案在毅达资本长期秉承的理念与众多实践案例中逐渐显现——紧密跟踪和研究政策发展趋势,对宏观大势清晰研判,使毅达资本对科技创新投资方向保持定力,从不“人云亦云”;把握产业发展“脉动”,深度赋能企业,以更早的布局、更快的决策,让团队“走得更快”;通过投资契合国家未来需求的产业,助力中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从而实现创投报国的终极理想。


  因此,尽管在科技创新的“深水区”中,做好投资还要面临许多难题,但毅达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时代故事,已通过一项项前沿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正如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曾说的那样,“当我们把聪明的创业者和智慧的资本完美地链接在一起,中国科技创新的未来就有了希望。”


(责任编辑:何欣)

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macro/more/202307/27/t20230727_38648602.shtml